4月12日上午第1、2两节课,院教学督导小组成员丁永源、周作民、徐思民三位同志在第四合堂教室听了《设计史》课程。本合堂学生包括99级染织二班、环艺4个班和设计学、雕塑专业的学生,共有109名,但实际到堂听课人数仅约90名左右,缺课率约20%。
听课后,三位教授对这二节课程的讲授提出了如下看法:
一、备课较认真,有自编讲稿和复印的例图。条理还算清晰,也比较系统。
二、青年教师史论课讲授经验欠缺,不少环节还得改进提高:
1、讲授内容与课程名称不够贴切,院制定的教学计划进程表上该课程名称是《现代设计史》,但这次听到的是"秦汉工艺"的内容,似乎是属《中国工艺美术史》的范畴。
2、讲授环境未调理好,前排空位好几排,学生在中后排有小动作、交头接耳、看其它书籍、做其他作业的人和有手机信号音的人数不少。讲课老师未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。
3、讲课教师自身对课程内容感情投入不足语调过于平淡,缺乏抑扬顿挫的韵律感,发音欠宏亮,压不住堂。讲授时还离不开讲稿,看一眼讲几句,生动性不够,有时出现一些下意识的不必要的来回走动或擦黑板等动作。
4、例图应进一步清晰可观。如这次都用复印的雕塑和浮雕原件、摄影的复印件,稍远一点就只能看个大体影象效果,细节就看不到了,如改用拓片的复印件效果就会好得多。
5、板书的目的性、计划性、条理性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化。除纲目性的标题外,哪些是重点、要点,哪些是例证以及引用什么著述或典故应交代清晰,以利于学生作相应的笔录。
三、教学手段太落后,这是公共课教学的通病,应引起学院及相关部门的重视。
2002年4月15日